39医疗网 新闻 中国管理式医疗模式如何落地?它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

中国管理式医疗模式如何落地?它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

9月9日,中国平安宣布上线2022年“99健康节”活动,以“你的健康,平安守护”为主题,聚焦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需求,推出了“平安专选”一揽子健康解决方案,覆盖包括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居家养老等多个维度的服务。

活动期间,伍女士通过参与“99健康节”线上主会场“好运传送站”活动,抽中了一款名为“健康卫士”的居家基因检测产品,主要用于评估癌症、心脑血管、内分泌遗传风险。在家也能如此方便的进行疾病早筛,这是伍女士在这次“99健康节”中收获的额外惊喜。

据悉,该产品由平安医疗生态圈成员平安健康(检测)中心选送,旗下医学检验实验室针对不同癌种提供覆盖女性“两癌”、肝癌、胃癌、直肠癌等多种居家自检产品,让消费者在家就能完成防癌早筛第一步。针对阳性指标的客户,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的线下门店将提供针对性的精密检查、健康管理、全国转诊服务。

可以看出,中国平安通过本次“99健康节”活动首推“平安专选”产品榜单,针对不同客群的痛点与需求,搭建“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产品服务体系,这正是管理式医疗模式在国内的有益探索。

管理式医疗模式探索落地成趋势,中国版“联合健康”存在巨大机遇

HMO模式的存在发展与海外发达国家以控费为目标的管理式医疗(Managed Care Operation)发展息息相关。
所谓HMO,是指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是医疗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紧密结合的健康维护组织。参保人群通常只需预支付一小部分费用,便可在HMO组织内就诊并获得相关医疗服务。
在传统医疗付费模式中,医疗服务提供方往往对服务具备定价权,作为支付端的患者往往较为弱势,通常按照所接受的服务项目进行付费。而在管理式医疗中,通过创造医疗服务提供方、患者方、保险公司三者均受益的方式,促成着医疗服务提供方主动寻求成本-疗效比最佳的医疗方案。而HMO模式就是管理式医疗中组织模式之一,也是当前占据市场份额最大的模式之一。
实际上,HMO最初的原型是健康保险计划(Prepaid health plan)。在1910年,华盛顿州的一个诊所承诺向当地伐木厂老板及工人提供医疗服务,条件是每人每月支付50美分的费用。尔后,美国多个州多个诊所采用这种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这被视为美国HMO最早的雏形。并且,随着1973年《健康维护组织法》颁布及相关具体措施的施行,HMO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以联合健康为例,我们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式医疗模式中HMO模式所具备的优势。
从联合健康的发展来看,一方面,联合健康的健康险业务以管理式医疗为抓手,通过汇聚医疗资源,构建起庞大的医疗网络,进一步吸收了大量用户成为其会员。而这也为健康服务提供了稳定的用户;另一方面,联合健康的健康服务业务,通过本身在健康管理、信息技术服务和药品福利管理领域进一步形成的专业能力,进一步协助公司加强了在医疗过程中的行为监控,进一步实现了风险控制及成本控制,实现了健康险业务壁垒的提升。而双方最终形成了“保险+医疗”的服务闭环。
在大众纷纷更加重视疾病预防的今天,管理式医疗模式无疑让国内一众企业看到了巨大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
根据相关数据,当前,中国医疗总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的10%。而且仍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据行业人士判断,预期在未来10年内,中国医疗支出规模有望达到3万亿美元。
而这,也让大量企业真正地选择了投身其中。

管理式医疗模式探索,

中国平安如何实现落地?

实际上,虽然很多企业想要打造中国版“联合健康”,实现中国管理式医疗模式的落地,但因为困难程度超出想象,很多企业最终选择了搁置这一想法,或者即便有尝试,最终也很难实现真正的落地。

怎样才能实现中国管理式医疗模式的落地,平安集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平安集团在借鉴联合健康发展模式的同时,进行着本土实践,创新地探索出了“管理式医疗+家庭医生+O2O”的管理式医疗模式落地,通过打通供给、需求与支付的多方闭环,提供具性价比、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反哺金融主业。

首先,平安集团瞄准支付端,聚焦其自身具备优势的B2C渠道,进一步满足支付端需求,从保单设计环节便嵌入了健康管理及针对不同个体的差异化服务。一方面,平安集团通过升级C端渠道、拓展B端,极大地实现了支付端的接入,以此覆盖了大量企业用户;另一方面,平安集团通过在设计保单时便借鉴联合健康考虑支付诉求,为不同人群提供差异化服务,进一步促成了后续服务的精准匹配。
其次,供给端的医疗服务能力构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平安健康作为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会员专属的家庭医生为入口,覆盖健康管理、亚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及养老管理等五大医疗健康服务场景,打造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平台。

作为管理式医疗模式线下的重要抓手,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聚焦严肃医疗,构建了“影像诊断、医学检验、高端体检、特色门诊”四位一体的创新业态,并打造了行业领先的专病转诊中心。在全国布局11家旗舰检测中心,依托精密医疗设备、专家团队,提供全病程、一站式的综合医疗服务解决方案,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为客户提供了差异化筛查诊断服务,全面覆盖用户的“筛-诊-疗”全流程。

截至2021年12月末,平安集团自有医生团队及外部签约医生人数超过4万人,合作医院数量超过1万家,合作健康管理机构数9.6万家。医疗服务能力的构建也为平安集团险业的增长带来了实质效力——截至2021年12月末,2021年全年平安集团健康险保费收入超1400亿元。平安集团超2.27亿个人客户中有63%的客户同时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其客均合同数达3.3个,客均AUM达4.0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3.0倍。

依托平安健康(检测)中心,

构建稀缺医疗服务供给入口

对当前大多数发力管理式医疗模式的企业来说,如何提供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构建起闭环生态往往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今年,平安集团开启了一场文化升级与重塑,以新价值文化支撑公司的战略升级,回归专业价值,将“综合金融+医疗健康”战略转型作为必然选择。

在这一模式下,中国平安推出的“99健康节”活动既为一个落地样本——针对不同客群的痛点与需求,搭建“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产品服务体系,旨在让客户“省心、省时、又省钱”。其中,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以提供优质、稀缺的高端医疗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筑起了医疗生态圈的专业壁垒。

“99健康节”期间,平安银行、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联合发出的“平安银保健康荟”健康快车,针对银行VIP客户推出医旅项目,让客户沉浸式体验平安自有的一站式全病程综合医疗服务,尝试试点类似旅游体检的高端产品,收获了一致好评。

根本原因在于,用户往往具有对优质、稀缺医疗服务的诉求,但是当前市场并未充分满足这一诉求。以诊前体检服务来看,如今体检市场规模正在逐步拓展,高端体检市场占整个体检市场份额约10%,并且以每年近20%的超快速度递增。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本身在满足患者对高端体检需求的同时,也作为用户流量入口更好地促进平安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用户的留存转化。

差异化服务的打造,满足了用户对管理式医疗模式落地的合理想象,也提供了更具贴心的服务。以往健康管理机构往往只是单纯告诉患者检测结果,而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提供的报告,往往会出具详细健康建议,在患者具备需求时提供全国名医名院的转诊服务。实际上,为了更好地促成平安集团管理式医疗模式的落地,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也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服务范围及服务能力——
从服务范围来看,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目前通过自营+共建等方式进行着开拓布局。在全国,其布局自营旗舰检测中心11家、医学检验实验室8家,并通过共建等多种形式,在全国27个省落地了900余家医疗终端。
从服务水平来看,平安健康(检测)中心目前通过与公立医疗机构的强强联合,实现信息共享、学科共建、功能互补、区域共强,进而促进着本身高端检测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例如,其自聘省市级放射学会主委及三甲医院的知名影像专家外部签约权威专家135 人,含 19省放射学会主委,可以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报告解读。
从服务类型来看,目前平安健康(检测)中心并非单纯提供高端体检服务,结合医疗生态能力,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也在发力全病程健康管理服务,以疾病早筛为入口,并通过完善“筛-诊-疗”服务要素,丰富医疗服务场景,增强客户黏性——
在“筛”的层面,提供肿瘤早筛、中高端体检、移动外检、居家自检等多元化筛查服务;在“诊”的层面,聚焦在疑难病症和重大疾病影像诊断、高质量检验诊断服务、特色门诊服务、MDT诊疗服务、远程阅片服务,下沉优质医疗资源,赋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在“疗”的层面,与平安医疗生态圈一起不断延展线上线下医疗服务场景,提供转诊中心、健康管理、特色专病等差异化特色项目,全面覆盖用户“筛-诊-疗”全流程。
随着平安健康(检测)中心进一步构筑自身的能力,无疑将进一步促成“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的战略落地。而在当前对中国管理式医疗模式落地探索的当下,以高端体检服务为基础构建的高端健康管理,无疑为行业参与者提供了创新的健康管理思路。随着民众对自身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升,疾病诊治关口进一步前移,未来,我们或许会更多地看到以高端体检为切入口而进行的管理式医疗模式的落地实践。

中国管理式医疗模式如何落地?它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