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因为人们医学知识的缺乏,因此也经常疏忽便血这种“红色警报”,在临床上,便血被视为肛肠疾病的预警,也充分体现便血对于发现肛肠疾病的重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近六成的肛肠患者因为疏忽了便血的“预警”,将其它肛肠疾病误认为痔疮,导致无法对症下药,甚至有可能将直结肠癌误认作普通的痔疮导致延误治疗。
临床案例
患者,男性,65岁
主诉:间断排便困难排粘液便伴便血1年加重3天。
息肉镜下清晰可见
检查发现距肛门15 cm处有4.0 cm大小的占位性病灶,病灶脆易出血,侵犯1/2肠腔,全结肠可见多枚直径0.3~1.5 cm息肉。
检查结论:结肠癌、结肠多发息肉
便血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发生,如果是持续性便血,很容易引起患者的警惕,及时就医,解除病灶,缓解患者的痛苦。
而且如果便血隔三差五才发生一次,肛门没有疼痛,会让很多人掉以轻心,认为这只是个小问题,不需要在意。殊不知,间歇性无痛便血,后期肛门直肠恶变,会让你的不在意变成后悔!
肠息肉
在人体内,大肠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在肠息肉中,结肠和直肠息肉最为常见,即结肠和直肠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就像肠道内侧的“肉疙瘩”。
在结肠镜检查下,它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有些看起来像蘑菇,有些看起来像桑椹,有些甚至看起来像不规则形状。数量从一个到几个不等,甚至整个肠道都是,最多到数百以上,比如家族性息肉病。
它可以在结直肠的任何地方生长,主要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一般在炎症治愈后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
很多情况下,即使肠道有息肉,身体一般也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现,很多人做胃肠镜体检时才发现。
为什么会长肠息肉?
肠息肉的致病因素很多,可能由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血吸虫病等原发病引起。发病率也可能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肠息肉与饮食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年来肠息肉的年轻化,与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不健康饮食密切相关。一些研究表明,过度饮酒是直肠腺瘤的高危因素。
早期症状和变化
肠癌早期一般没有特定症状,是肠癌逐渐发展的迹象:
(1) 早期息肉及其癌前阶段,癌症早期,基本无症状;
(2) 病情逐渐加重后,可出现急性体重改变、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等。
(3) 出现间歇性便血,表明瘤体已经比较大了;
(4) 体重减轻、虚弱和贫血是由于肿瘤消耗了大量营养物质,此时不再处于早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