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医疗网 新闻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曹鸿义:疫情下读懂孩子心理问题的信号

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曹鸿义:疫情下读懂孩子心理问题的信号

 导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曹鸿义接受了本次专访,从更深层次角度分析了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经验角度给出实用的建议。

 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中小学学生居家网课,各大高校也实行了更为严格的封闭管理措施,对学生群体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

 疫情之下青少年容易产生哪些心理健康问题?如何进行调节?如何解决矛盾?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曹鸿义接受了本次专访,从更深层次角度分析了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经验角度给出实用的建议。

 曹鸿义,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1983年分配到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进修,1986年进入北大精神病研究所再度深造,40余年临床诊疗经验,曾担任解放军322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此后,分别担任海南生命工程特邀研究员、西南心理研究院研究员;参加国家八五、九五科技攻关课题精神病防治的研究工作,着重开展了精神疾病防治方面的研究。

 曹鸿义介绍,在心理发育上,25岁之前都可被称为“未成年人”。这是因为,虽然人的进行情绪感受和记忆管理的大脑边缘系统在15岁左右已经发育完成,但负责理解和控制这些情绪感受的大脑前额皮质一直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神经发育的不均衡性会造成这样一个结果:孩子虽然和成年人一样能够感知情绪、情感,却没有成年人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首先要知晓孩子们产生的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生物背景,明白他们的“身不由己”,然后在“求同”上花时间,让他们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疫情状态下,青少年抑郁情绪发生率升高

 QA:在疫情防控期间,青少年容易产生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曹鸿义:先从应激源说起,应激事件就是应激源,应激源根据种类不同产生的后续效应也不同。我们可以将应急源粗浅的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应激事件,持续时间短,暴露人群固定。比如火灾、亲人去世的重大创伤,此类危机事件影响的人群通常是固定的,暴露人群的应激反应通常都是由重到轻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可预测的。

 另一类应激源作用是持续的、不可预测的。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就是持续的不可预测的压力源。新冠的感染源明确,但传播途径隐匿诡谲,难以防范,任何人都可能会成为暴露者。而在这样的持续且不可预测的压力作用下,人们有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就可以被预测。

 从数据分析看,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候,北京安定医院做了疫情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调查,研究纳入了1100多名11岁~18岁的青少年,研究结果显示,存在抑郁情绪的人达到40%,有明显抑郁症状的人达到了30%。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所调查的是抑郁情绪不是抑郁症。

 QA:这个数字是高是低?

 曹鸿义: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调研缺乏全国权威流调,没有发生新冠疫情的时候,15%左右是业内比较认可的一个数据,就是说,100个青少年中有15人左右可能情绪上会发生异常反应,甚至达到疾病状态。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疫情状态下青少年抑郁焦虑状态的发生率要高于非疫情状态下。当然,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可能有多重因素,其中包括疫情作用、感染的可能,居家导致的行动受限、居家产生的孤独感、以及与父母近距离接触产生的家庭矛盾、学业压力等。另外,网络使用也增加了孩子的非现实感,让孩子产生情绪,没有办法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消化。

漏尿女性应该如何治疗?上海德馨医院来解决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